天气转冷,如今北方人有暖气过冬,南方人有空调过冬,还有各种暖宝宝、热水袋等取暖用具,舒舒服服过完冬天完全没问题。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取暖,挺过漫漫冬季呢?
最早的取暖方式:火塘
“火塘”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最早的一种取暖方式,这种取暖方式又被称为“火炕”、“火铺”,是古人在房屋内用砖石等建造的用于煮饭和取暖的设施。其建造方法相当方便,那就是在屋内的地上挖成小坑,四周垒上砖、石等,中间生火,烤热地面,从而使得屋内和人体逐渐暖和,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最早的地暖原型了。
火塘和现代东北地区的“炕”不一样,最大区别是,东北的炕是在炕下烧火,而火塘则是在屋子中间,不在其上方建造东西,跟在屋内点燃其篝火差不多,这种方式的劣势很明显,烟灰多,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后面到了清朝,火塘有了创新发展,在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殿外设置坑洞(即灶口)烧炭,使热气通过火道传导到殿内地面,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实现地暖的功能,而且没有烟灰和粉尘污染。
秦朝壁炉
秦朝时,皇宫贵族居住的地方出现了“壁炉”和“火墙”。壁炉主要用烧炭来取暖,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中毒。壁炉中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烟少且具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发明出壁炉以及使用木炭作为燃料,足以可见先人的非凡智慧。
汉代椒房
西汉时期,汉武帝建立了一座温室殿,根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 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花椒性温,将它涂在墙壁上,不仅可以让屋内温暖如春,而且还能芳香四溢。
汉代皇后的宫殿就叫做椒房殿,主要是通过花椒和泥涂抹来取暖,此外,皇后宫殿取名“椒房殿”还有另一种意思,花椒多籽寓意着王室后宫多子多福的祈祷。
小主们的手炉
《甄嬛传》里我们经常看到小主们一到冬天就捧着个炉子,这个其实就叫做手炉,是文人雅士最爱的取暖方式之一。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一般是巴掌大小的铜制炉体,有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在炉体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炭火余烬,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就会从炉盖的镂空孔洞中溢出。
宋朝时有一种类似热水袋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
唐朝“妓围”
唐朝时期,人们的取暖方式玩出了花,“妓围”大家大抵能猜到它的意思,根据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诸王,每冬日要官妓围坐于侧,以挡寒风。”也就是说,这种取暖方式靠的是人体散发的热量,用美女做人墙阻隔寒气,简直超出了我们现代人的想象,还是唐朝人会玩啊!
老百姓穿纸衣
无论是王宫贵族的壁炉、椒房殿、还是文人雅士的手炉,其实都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消受的。尤其是宋朝以前的棉花尚未大规模种植、消费,老百姓御寒取暖只能烤烤火,穿纸衣,盖纸被。
别以为纸衣是跟我们现在的纸一样薄,一撕就碎,穿的是用坚韧的麻纸或树皮纸制作而成的纸衣,穿在身上是很有韧劲很厚实的。
宋代造纸业发达,官府经常在天寒时节给流落街头的乞丐发放纸衣、纸被。一些文人也追崇以穿纸衣、盖纸被为时尚潮流。陆游好友朱元晦曾寄给他一床纸被,陆游盖过之后体验感颇好,遂写了首《谢朱元晦寄纸被》答谢元晦:“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古人取暖神器多,让人感叹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古时取暖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