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女作家,1991年,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获奖结果 |
1991 | 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 | |
1976 | 获法兰西国际文学大金鹰奖 | 《小说选》 | 获奖 |
1974 | 布克文学奖 | 《自然资源保护论者》 | 获奖 |
1971 | 詹姆斯·莱特·布莱克纪念奖 | 《贵宾》 | 获奖 |
人物评价:
1.“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了在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戈迪默的文学作品深入地考察了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有助于历史的进程。”“她的获奖是因其壮丽史诗般的作品使人类获益匪浅。”(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评)
2.“戈迪默是一位爱国者,一位著名作家,一位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振臂疾呼者。”(南非总统祖马评)
代表作品:
作品类别 | 作品名称 | 原文名 | 年份 |
长篇小说 | 《说谎的日子》(《虚妄年代》或《缥缈岁月》) | The Lying Days | 1953 |
《太迟了,法拉罗普》 | Too Late,The Phalarope | 1953 | |
《陌生人的世界》 | A World of Strangers | 1958 | |
《恋爱季节》 | Occasion for Loving | 1963 | |
《资产阶级世界的末日》 | The Late Bourgeois World | 1966 | |
《贵客》 | A Guest of Honour | 1970 | |
《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生态保护者》) | The Conservationist | 1974 | |
《伯格的女儿》 | Burger's Daughter | 1979 | |
《七月的人民》 | July's People | 1981 | |
《大自然的运动》 | A Sport of Nature | 1987 | |
《我儿子的故事》 | My Son's Story | 1990 | |
《无人伴我》 | None to Accompany Me | 1994 | |
《家藏的枪》 | House Gun | 1998 | |
《偶遇者》 | The Pickup | 2002 [14] | |
《新生》 | Get a Life | 2005 [13] | |
短篇小说 | 《面对面》 | Face to Face | 1949 |
《城市和乡下的恋人们》 | Town and Country Lovers | ||
《蛇的低语》 | The Soft Voice of the Serpent | 1952 | |
《六英尺土地》 | Six Feet of the Country | 1956 | |
《何种新时代?》 | Which New Era Would That Be? | 1956 | |
《星期五的足迹》 | Friday's Footprint | 1960 | |
《不宜公开》 | Not for Publication | 1965 | |
《利文斯顿的伙伴》 | Livingstone's Companions | 1970 | |
《短篇小说选》 | Selected Stories | 1975 | |
《没有这样的地方短篇小说选》 | No Place Like: Selected Stories | 1978 | |
《士兵的拥抱》 | A Soldier's Embrace | 1980 | |
《有什么东西》 | Something Out There | 1984 | |
《函授课程短篇小说集》 | Correspondence Course and other Stories | 1984 | |
《开枪前的一刹那》 | The Moment Before the Gun Went Off | 1988 | |
《往昔岁月》 | Once Upon a Time | 1989 | |
《跳跃短篇小说集》 | Jump: And Other Stories | 1991 | |
《你为什么没有写作:1950年至1972年短篇小说选》 | Why Haven't You Written: Selected Stories | 1950-1972 | |
《昙花一现:1950至1972年短篇小说集》 | Something for the Time Being 1950-1972 | 1992 | |
《战利品短篇小说集》 | Loot: And Other Stories | 2003 | |
《贝多芬是1/16的黑人》 | Beethoven Was One-Sixteenth Black | 2007 | |
戏剧 | 《第一回环》 | The First Circle | 1949 |
论文 | 《黑人解释者》 | The Black Interpreters | 1973 |
《今日南非创作》 | 1976 | ||
《基本姿态》 | The Essential Gesture: Writing,Politics and Places | 1988 | |
《写作与存在》(《创作与生存》) | Writing and Being: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 1995 | |
编辑作品 | 《诉说传奇》 | Telling Tales | 2004 |
《讲述时代:1950年至2008年之创作与生活》 | Telling Times: Writing and Living | 1950-2008 | |
其他 | 《在矿山》 | On the Mines | 1973 |
《种族隔离制度下的一生》 | Lifetimes Under Apartheid | 1986 |
简介:小说完全以一个黑人小男孩的眼光看南非的现实。黑人社会活动家索尼的儿子威尔,无意中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父亲和一个白种女人在一起看电影,猜忌、愤恨由此产生,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也被笼罩上一层阴影。索尼失去了儿子的爱。女儿贝比由于不堪家庭的特殊氛围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企图自杀未遂,后又偷越国境参加了自由战斗队。他妻子后来虽也成为一名革命同志,但与他之间的隔膜却永难消除。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库切时,表示库切的数部小说“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他的作品《耻》、《等待野蛮人》和《内陆深处》是这一风格的典范这几部作品“构思纤美精巧、文白韵味深刻、分析精辟入微”,是难得一见的闪光之作。
简介:讲述了一个与父亲一同生活的白人老处女发现了令她憎恶的事实,他父亲和一个有色人种年轻女子有着不正当关系,她幻想着把他们两人都杀死,而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透露出这个老处女自己想跟家中的男仆保持苟合之事的故事。
简介:《伊丽莎白·斯特洛:八堂课》看上去很像一部思辨录,可是人物关系和人物本身的话语层次又极为丰富。这部别出心裁的复调小说早晚会成为文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当然那是派给学者们的差事,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倒是不妨跟着库切的人物去体验那种悲凉心境——当主人公与世人周旋之际,你差不多也能发现当下生活的精神陷陕。
简介:《等待野蛮人》由镇上喜爱和平的老行政长官叙述。在远离城镇的地方,生活着一群野蛮人。按老行政长官多年的经验,这些野蛮人“主要是由贫困的部落游民赶着一小群牲畜沿着河边放牧”。在这小世界里,野蛮人和城镇的居民们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彼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里很少有犯罪,也不需要监狱。当戴着太阳眼镜的乔尔上校出现后,平静的生活就到此为止了。他是国民卫军最重要的师团第三处的人。帝国首府派他来调查“真相”——流传着令人不安的关于野蛮人的谣言。乔尔上校不遗余力地发现蛛丝马迹,证明他们图谋不轨。帝国必须抢在前头采取行动。
“防患于未然,那里可能会发生战争。”他宣布道。在发现两个危险的野蛮人之后——一个受了伤的男孩和他年老的叔叔在城镇里逗留良久,早已不耐烦的乔尔上校就发动了一场闪电般的袭击。一时之间,小镇里装满了被俘虏的野蛮人。老弱无力的老行政长官(地方官员)震惊地看到他的小镇一时间竟然变成了一座监狱,原先的谷仓现在用来关押囚徒。
后来,老行政长官注意到一个蛮族的女孩在酷刑折磨下瞎了眼。他们之间开始了一段奇特的、犹疑不定的爱情——乔尔上校一手创造出的人间地狱成为老行政长官毁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