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台州市代管,地处浙江东部沿海,是台州副中心城市。全市行政辖区范围376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1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7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0.23公里,其中大陆岸线56.34公里,海岛岸线203.89公里。截至2022年底,临海市辖5个街道、14个镇。截至2022年末,临海市户籍人口为119.55万人,常住人口111.4万人。2022年,临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8.5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8756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4.51亿元。
区位图
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设临海郡。1949年5月29日,建立临海县。1986年3月1日,撤销临海县设临海市。临海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灵江贯穿全境,浙东南第一高峰括苍山为国家森林公园。临海交通便捷,甬台温铁路、杭台高速铁路纵贯南北,沈海、台金、苏台、甬莞高速交叉过境,头门港是台州港核心港区。临海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 。全市共有A级景区18个,“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紫阳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拥有恩泽医局旧址、巾山塔群、桃渚抗倭古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朝龙兴古寺、宋代东湖园林及骆宾王祠、郑广文祠、文庙等古迹。
临海市地图
规划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市;美好生活共富高地。
发展目标:到2035年,生态文明综合实力进入浙江省前列,综合竞争力进入浙江省前列,民营经济再创辉煌。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在长三角地区达到领先水平;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市域空间管控和要素配置完全理顺;资源利用效率至少提升一倍。市域生态问题地区基本得到修复整治。
空间战略:市域统筹,优化三线空间;沿江向海,提升空间动能;强文强绿,树立品质名城;均衡协同,增强民生福祉。
建设长三角特色创新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制造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实现功能、产业、空间、生态、设施综合协同共建。
融入长三角,协同台州市区三区两市
衔接宁波都市圈功能,对接宁波舟山港、洋山港产业,紧密联系义乌陆港和内陆腹地。
市域中部主城区范围内重点推进鸭子坝湿,强化区域中心功能,加强公共服务、旅游、区域环境合作共治。
衔接杭州湾、协同北三县
市域构建“三山三区一江海,两带两环双城两节点”的开发保护格局。
▲“三山三区一江海” 生态农业基底。
·三山三区:三山指西部大雷山,北部兰田山,南部括苍山三山。三区指东中西平原农业区。
·一江海:指灵江-远岸海洋生态保育区。
▲“两带两环双城两节点” 城乡发展空间。
·两带两环:沿海综合开发保护带:市域沿灵江的重要生态带及枢纽、创新、工业、文化、休闲、风光发展带,市域发展和三区两市协同的主轴线;沿海综合开发保护带:沿海岸带的陆海统筹重要生态和发展带。两环指沿古航道古驿道的两环空间,串联带动全域镇、村发展。
·双城两节点:双城指中心城区和头门港开发区两大人口和要素集聚核心。两节点指白水洋节点、三江口节点。
开发 保护总格局
构建三山一江一海的生态格局,重点保护三区多点生态地区。
(1)“三山一江一海”的生态基底。
三山:临海市南北括苍山脉及兰田山系、大雷山系生态屏障。
一江:灵江生态道;水城共融的灵江生态脉络。
一海:远岸生态保育区重点以渔业资源保护为主的海洋生态保护;海岸线生态统筹带重点统筹岸线和海岸带生态保护。
(2)“三区多点”生态地区。
三区:括苍山生态保护区、牛头山生态涵养区、城市生态屏障区。
多点:水库、自然公园小区、饮用水水源地。
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市城“一带两环,三区多组团”农业农村空间格局。
(1)一带两环
一带:指沿灵江流城的灵江农业发展带。
两环:依托两条历史人文和山峦生态体闲形成市城特色乡村振兴环。充分发挥
古航道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价值,为邻近村庄植入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动力要素,推进农旅融合,塑造富有临海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带动沿环沿网农业农村特色发展和品质提升。
(2)三区多组团
三区:以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高水平农业平台建设,引领市域西北山地农业区、中都蔬果农业区、东部蔬果农业区“三区”农业重点片区农田保护提质和现代农业发展。
多组团:农业节点与文化节点相融合,引领产业多元发展。
农业发展格局
“一带一区一点”的海洋生态保护格局与“一区多点”海洋开发利用格局。
(1)“一带一区一点”的海洋生态保护格局
一带:海岸生态保护带,由自然基岩海岸、地质遗迹及滩徐湿地区构成。
一区:东部渔业资源保障区,带鱼等重要业资源的保育空间。
一点:东矶列岛岛群。
(2)“一区多点”海洋开发利用格局。
一区: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以白沙湾为城市服务核心,南、北洋为产业发展两翼,头门淮为前沿阵地。
多点:渔业用海区,由临海东部滩涂、红脚岩、大小镙、雀儿岙-长屿等区域构成。
海洋空间格局
强化“双城两节点,两带两环” 城乡发展格局。
双城:中心城区和头门港开发区两大人口和要素集聚核心。
两节点:白水洋节点、三江口节点。
两带:沿江带:沿灵江的枢纽、创新、工业、文化、休闲、风光发展带,市域发展和三区两市协同的主轴线;沿海带:沿海综合开发保护带是陆海统筹重要生态和发展带。
两环:通过休闲文旅带动小城镇发展。
城乡发展格局
优化城镇布局,支持重点镇集聚发展
▲“重点镇”:支持杜桥镇、 东塍镇、白水洋镇、桃渚镇发展服务地区的各类服务功能。
杜桥镇:建设中国眼镜名城,台州湾北部工贸新城,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现代化小城市。
东塍镇:发展彩灯产业,强化与中心城区协同发展。按照城市建设标准配置镇区设施。
白水洋镇: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运动休闲为特色,集居住、商贸、旅游于体的临海市西部中心,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型小城市。
桃渚镇:建设浙东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台州东部以旅游、人居功能为主的现代化生态休闲城镇。
▲“一般镇”:永丰镇、括苍镇、河头镇、汇溪镇、小芝镇、尤溪镇、涌泉镇、沿江镇等。
承担着联系城市与农村的重要节点、为农村居民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及社会服务等职能。重点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适度第三产业,提升涉农服务水平。
城镇等级体系
构建市城“三山两江、一城两环六片”文化保护格局。
三山:指括苍山、大雷山、兰田山。
两江:指灵江水系和洞港水系。
一城:指台州府城。
两环:指浙东水运交通系统文化线路环和古驿道-抗倭防御体系环。
六片:指六片文化遗产聚集区。
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构建市域快速交通体系,强化区域联系,服务港区与中心城区联系、与台州的交通联系。
(1)构建市域快速交通体系,强化区域联系,服务港区与中心城区联系、与台州的交通联系。
依托高铁、高速公路构建4条区域快速联系通道;加强铁路站、出入口等交通节点衔接。
铁路网规划
轨道网规划
(2)完善市域“三横八纵七联”快速骨架,重点加强乡镇末端路网,提升全域可达性。
三横:台金高速、G351、S315。
八纵:G228、沿海高速、S203、S204、甬台温高速、G104、杭绍台高速、S207。
七联:包括括苍联线、双港(箬溪口-双港)联线、河洋(河头至洋头)联线,下畔联线、杜盈联线、临海-台州中心站联线、杜桥-前所联线,打通旅游通道,提高城乡可达性。
建设标准提升:其他线路:小芝至三门小雄公路、括苍连线-机场-G104公路等线网升级完善,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S315预留一级公路改造空间;提升乡镇路网等级标准,保障可达性。
高速公路网
国省道网
(3)完善城乡客货运枢纽体系,提升城乡出行质量和区城服务能力。
形成三级客运枢纽体系,以枢纽为核心构建覆盖各片区的公交服务,提高城乡出行质量。
一级枢纽:临海站+客运中心,头门港开发区枢纽。
二级枢纽:结合临海南站、杜桥站、白水洋站升级及通用机场建设二级枢纽,服务东中西片区。
三级枢纽:结合乡镇和旅游开发,新增括苍、河头三级枢纽。
客货运枢纽规划
发挥区位和港口优势,整合货运物流功能,形成两级物流货运枢纽,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一级枢纽:综合性物流发展区,包括临海南、临海北、头门港。
二级枢纽:专业物流发展区,包括杜桥、白水洋。
水运规划
优化市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强化中心城区、头门港开发区、重点镇综合服务能力,服务覆盖全市。
中心城区和头门港开发区服务全市: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
重点镇强盖周边村镇:改善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
(2)加强一股镇和中心村基础公共服务能力。
一般镇和中心村要保证服务的全面性和服务水平,保证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加强农业培训、农技推广、兽医等支农服务,保证村民可就近获得服务保障。
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两带,四心,七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两带:灵江滨江发展带、城市综合发展带。
四核:灵湖-开发大道综合服务中心、佩弦湖-洛河商务休闲副中心、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副中心、江南旅游服务副中心。
七组团:古城组团、新城组团、大田组团、佩弦湖组团、贺家组团、两水组团、医谷组团。
中心城区空间格局
构建“一核两廊、蓝绿纵横“的公共空间体系,打造多级均衡的城市生态山水系统。
一核:灵湖、小两山、大岗山等山水生态资源组成的绿核。
两廊:贯穿绿核的十字廊结构,包括灵江水体生态廊道和下沙山-石大人山山体生态廊道,作为蓝绿网络的核心骨架。
蓝绿纵横:结合主要山体和水系,形成城市与自然互动的蓝绿网络,发挥生态效益、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蓝绿空间体系
工业两翼集聚,科创文创中部引领。
两翼集聚:建设北部休闲产业集聚区(洛河东、大田-东塍)和南部医药小镇高端制剂集聚区。其他地区工业用地进行腾退更新。
中部引领:中部建设科创文创引领区,通过创新服务平台、金融贸易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中心城区产业创新转型。建设灵湖-汇港湖文化创新中心、医药小镇研发基地和洛河商务创新中心。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布局和服务均衡化。
市级:一主:灵湖-开发大道综合服务中心;两次:台州府城文化旅游中心、佩弦湖-洛河商务休闲副中心;技术和服务水平全市领先,具有较好的区域服务能力。
镇街级:两次5处街道乡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古城街道、大洋街道、大田街道、江南街道和邵家渡街道各1处;以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鼓励根据主导功能需求配置相应的特色服务设施。
▲“特色商业中心+街区商业配套”的体系,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消费需求与生活生产配套。
商业服务:靖鹰商业中心:以靖鹰商业中心及靖江路沿街商业为主,布局大型购物中心及商业商务设施;灵湖-开发大道商业中心:以开发大道沿线至灵湖沿线商业街区为主,结合灵湖周边大型文体设施,构建现代商业体验街区;站前商业中心:依托临海站的交通枢纽,提供站前生活性商业服务与生产性服务配套。
旅游服务:古城及周边旅游服务中心:以崇和门广场与府城沿街商业为主,满足府城内居民及游客的购物及传统手工艺体验需求。
商务服务:洛河商务中心:以洛河沿线商务、创意孵化器等为主,构建中心城区的商业创意创新中心。
建设“高效、便捷、绿色、人文”的城市交通体系.
▲打通“七横十二纵”主干路网串联中心城区各功能组团。
七横:环城北路(新规划) -G351-秀野路(打通) -括苍大道、东方大道-崇和路、临海大道-伏龙路(新规划) -灵江大道(打通)、南伏路(新规划)-环城南路通道(打通)、沿山路(新规划) -江石路、S204城区段(打通)、观潮路。
十二纵:钱暄路(打通) -花溪路、台州府路-七一河路、靖江北路-靖江中路-靖江南路、汇丰北路-汇丰南路、江南大道-九州大道、开发大道、双林路(打通)、河阳路、东渡北路-东渡南路、东城路-铁路大道、大田南路(新规划)、S315城区段。
▲结合主干路构建“双圈+放射”准快速网络
双圈:内圈:G351-秀野路-靖江路-临海大道-东渡路;外圈:环城北路-G351-G104-江南大道-九州大道-S204。
放射:准快速道路之间通过高架或立交进行衔接;放射线道路为城区对外重要交通方向的连接线。
公交线网:1)沿东北-西南轴向布局市郊铁路/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交走廊,引导沿线城市功能聚合;2)次级走廊布局干线公交接驳;3)采用组团公交模式,通过公交干线和普线分级建设,增加快慢车层次,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加强不同区域的停车设施差异化供应和管理。
停车设施差异化供应和管理:分区差别化的停车管理。在历史欠账地区加大停车有效供给;在交通繁忙地段减少停车供给以抑制不合理需求;强化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落实制度;加强路内停车管理。做到“停车有位、有序停车、违停必处”;挖掘停车泊位潜力。在居民区、立交桥下、绿化区、大院里设共享停车设施;建设基于智慧管理平台的共享停车系统。